社会科学处项目科
2020年度,社会科学处项目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锐意创新,努力构建:项目服务精准化、精细化,项目管理模块化、常态化,办事流程便捷化、规范化的“六化”精准项目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机关作风建设新质效。

一、项目服务精准化、精细化
一是源头精准。积极构建人文社科教师学术档案,通过逐一摸排文科教师所在学科、研究方向、在研项目及前期成果,认真梳理学术存量,摸清学术家底,助力组建学术团队,加强科研申报服务与有效组织,切实提高科研质量。加强校院两级组织联动,实施“量身定做式”项目申报辅导路径,倡导一对一项目青蓝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文科科研院长论坛,构建与文科学院科研项目信息互通机制,进一步聚焦需求,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过程精细。项目申报有温度。分层分类建立各类项目申报群,通过申报项目与申报微信群1+1同步设立,确保信息畅通,信息共享,随时咨询,及时答疑,有效提高申报效率。实施“项目精准服务行动”,即提供1份选题+2份清单+3轮论证评审+4次核查修改的项目申报服务菜单,推行专家与申报人一对一辅导,坚持申报书修改全覆盖,确保申报书形式符合要求。项目管理有精度。建立部省级以上项目开题报告制,跟踪项目实施进程。做到部省级项目立项后,学院层面分学科举行开题报告会到位;国家级项目立项后,社会科学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到位,助力项目负责人把控项目实施进程,确保按时高质量结题。项目结项有力度。实施结项经验交流制和各类项目中检清理清单制,提前设置结项预警机制,打造与结项优良的项目负责人沟通交流平台,帮助项目负责人更深入了解结项要求,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提高结项优良率。
二、日常管理模块化、常态化
一是模块管理。实施申报、立项、实施、结项模块化管理,精选部分优秀国家、部省级项目立项申报书汇编成册,供教师阅览;编印15万字《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管理手册》,发放300余册,帮助教师了解从项目申报到结项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些举措深受文科教师好评。

二是常态落实。建立项目申报辅导、立项开题、结项交流常态化机制,推进科研管理扁平化及重心下移。2020年,深入学院开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论证会7场、国家社科基金开题会1场、江苏省社科基金开题会3场,国家社科基金启动会2场,组织申报项目人数近600人/项,征集选题125人/项;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00余项,成效优良。
三、办事流程便捷化、规范化
一是便捷高效。秉持“最多跑一趟”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通过畅通的线上线下信息沟通手段,坚持事前服务“全方位”,通讯方式全畅通,制作办事指南与工作提醒,实施每周项目工作清单制,方便老师了解政策,准备材料,科室多次收到文科教师发来的表扬信。坚持事中服务“全透明”,探索实施各类项目经费无纸化拨付。坚持事后服务“全周期”,及时将各类立项、结项、经费入账等项目情况录入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系统,定期维护,及时更新,跟踪反馈项目动态,着力打造“便捷、高效、阳光”的服务模式,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规范有序。汇编科研经费文件资料,制作项目清理清单一览表,确保进入清理期的项目,对负责人点对点通知到位,一对一辅导到位,通过项目立项、开题、结项多层面,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加大经费规范管理与使用力度。
四、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效显著
2020年,我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勇攀高峰,科研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年到账科研经费5242.23万元,首次突破5000万,创历史新高。高层次项目增幅明显。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部省级项目72项,高层次项目立项数较2019年增长19.8%。其中,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创历史最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项目4项,立项数全国并列第一;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4项,立项数创新高,并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江苏社科基金立项15项(全省第七);江苏艺术基金项目立项4项(与南京艺术学院并列全省第一);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9项(与南京邮电大学并列全省第一),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社会科学处项目科将继续以师生满意为根本,努力打造服务型模范机关科室,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人文社科智慧与力量。
曹沛
曹沛同志始终秉持师生为本的理念,严以律己、踏实工作、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体现一名党员和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精神。

一、锤炼党性,提高思想素质
该同志能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方针政策,深入领会科技管理、纪检监察工作新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参加机关党委和党支部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坚持“学习强国”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笃学网江南大学干部在线中心课程学习,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觉悟高,党性意识强。时刻以一名优良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
二、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
该同志服务意识强、工作热情。2020年在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期间,积极组织申报江苏省科技厅、无锡市科技局各类科技项目194项,共计立项71项,其中,江苏省基础前沿重点专项1项(首次突破,全省共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无锡市科技发展项目14项;积极组织江苏省科技厅各类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共计近100项,对验收材料认真进行分类、梳理,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评审工作,由于涉及到的流程节点较多,对于老师提出的各类问题能耐心解答;组织推动江苏省级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参与制定《江南大学关于江苏省财政性科研项目和经费试点改革管理办法》《江南大学科研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办法》《江南大学关于科研项目容错和补偿援助机制的认定办法》;与同事一起认真完成1300多项纵向项目的经费入账工作,总经费达3亿多元。2020年底,加入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经常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招生考试等方面现场监督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计个人得失;同时,深入推进校内巡察整改日常监督工作,为深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提供参考。

三、加强学习,促进能力提升
该同志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工作以来发表教育管理系列核心论文4篇,其中,《新型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共青团江苏省委《新时代高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模式研究》、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基于职业倦怠视角的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综合业务研修班学习,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和实践水平。
刘聪
从辅导员到学生工作部(处)副科级干部,刘聪同志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秉承认真踏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结合学生情况和工作实际不断探索,积极运用新的工作形式和载体,努力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聚焦责任担当,疫情防控身为范
江苏疫情爆发后,他被第一时间抽调至无锡市疫情防控专班,投身到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黄码”人员排查、数据收集、会议纪要、工作日报……时值暑假,他毅然放弃休息,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连续工作30余天,甚至没有周末,终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聚汇典型塑造,严于律己共奋进
他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章党史知识和有关党的政策文件、书籍,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他组织开展辅导员信息录入,完善学工系统辅导员发展档案,参与制作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梳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巡查材料,参与班主任及兼职辅导员的聘任及管理,参与举办学校辅导员论坛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参与组织申报辅导员工作室,与学工条线同仁们共奋进。

三、聚力价值引领,孜孜不倦育人才
他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需求,善于引导培养学生。他参与举办毕业典礼、开学典礼、优秀大学生颁奖典礼,进一步增强仪式感和育人实效;参与组建“身边的榜样”优秀大学生宣讲团,开展新生转型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举办第五届“益海嘉里”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在学生群体中倡导树立正确的科创观。
四、聚合优质资源,格物致知求至善
他以“江南学子”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抓手,策划发布“辅导员领读党史故事”“最强新生攻略”等系列推文,撰写《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江南大学“硬核”班主任队伍在行动》《江南大学辅导员的战“疫”时刻》等专题文章,创新推出原创战疫歌曲《光light》;进一步优化“优秀班主任风采”、“身边”等原有品牌;公众号后台粉丝数由28774增加值40245,推送频率由每周3-4篇增加至基本每天至少一篇的“日更”状态,平均单篇阅读量达到了一千五左右,在党委宣传部统计发布的江南大学微信矩阵综合影响力排行中,多次名列前三。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如是说,刘聪同志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对内保证执行力,对外维护美誉度,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刘聪同志孜孜求索的脚步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