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设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支部建设 》 正文

教师卓越中心党支部与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总结

时间:2013-06-21 点击: 来源:  

教师卓越中心党支部与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总结

转自:时间:2013-6-21 15:26:52

教师卓越中心党支部和人文学院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党支部自2011年9月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以来,根据《江南大学机关党委2010-2012年度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以“创先争优促发展,结对共建齐攀登”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一、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我们的共建活动主要目标有:

1、共建支部合作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引导研究生参与微格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教学技能;

3、提高研究生对教学资源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利用水平。

围绕以上目标,两支部开展以下共建活动:

1、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参与教师卓越中心党员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参与课题调研分析和访谈等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例如:研究生赵成志、刘蓉、陈建蓉参与了沈贵鹏教授主持的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公益心的形成机制及其教育建构”,杨慧勤、廖海参与了周萍副研究员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赵成志、刘蓉、杨慧勤、廖海等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都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方面一致。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共发表教育研究论文20多篇,在导师的指导下,合作发表的论文有6篇:

(1)赵成志:《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的生态德育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1期;

(2)魏书生:《心理教育探析》,《江西教育》2011年第10期;

(3)魏书生:《小学生数学文化教学的心理透视》《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26期;

(4)刘蓉:《探析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教育探索》2012年4期;

(5)刘蓉:《心理道德教育视角下的私利心与公益教育》《中国轻工教育》2012年1期;

(6)杨慧勤:《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死亡教育》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

2、指导研究生参与江南大学新教师上岗培训等活动,提高研究生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教师卓越中心的主要工作。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江南大学2011年、2012年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如参与新教师试讲(微格教学)、“感知海外大学教育”专题讲座和2012年江南大学青年教师会讲等活动,观摩新教师和进校不满五年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教学督导专家的精彩点评,撰写会讲活动的报道,提高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感知能力和教学技能水平,使研究生受益非浅。

3、组织研究生参与我校职中教师教学活动,提高研究生获取课程教学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卓越中心定期开设的“卓越讲坛”和“ 精品展坛”同时对研究生开放,使他们有机会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和教学名师的公开课。如研究生有机会听了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李子建教授的“香港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与反思”,并与专家进行互动讨论;听取了教育部高校网培中心在我校举办的教师培训班上各位专家的讲座,了解了教师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听取了我校纺服学院徐莉老师在卓越讲坛的讲座—“高校教师的礼仪”,部分学生还观摩了卓越中心精品展坛如:《分子生物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理学》、《水资源管理》和《药理学》等“教师卓越工程”项目的公开课展示,并聆听了教学专家的点评,收益良多。

4、指导研究生党支部的部分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辅导能力。教师卓越中心常务副主任沈贵鹏教授担任了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老师,指导心理团队心灵成长。从2012年3月14日至4月6日,研究生们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四次团体辅导,主题针对研究生异性交往,面向全校研究生群体,旨在帮助研究生提高异性交往的水平。

二、结对共建活动的特色和亮点

1、紧紧围绕教师卓越中心的工作职能,开展结对共建的活动。中心的职能是“研究—建设—评价—提升”,做好教师教学服务工作。“研究”是在服务江南大学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教学实践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建设”以教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抓手,开发和引进教师教学发展资源;“评价”是制定教师发展计划、教师能力标准、开展教师教学测量与评价服务;“提升”是指导青年教师、潜能教师的教学成长,通过研讨、辅导、培训等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以教师卓越中心的教师教学卓越平台为抓手,使共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中心定期开展卓越讲坛、互动论坛、精品展坛、卓越评坛、微格教坛等各项活动,对研究生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感受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引导研究生投入其中,不仅使他们受益无穷,也帮助中心提高管理和宣传能力,更好地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

3、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的共建活动机制充满活力和创新。我们的共建活动以教师卓越中心的工作和研究生的全面成长为结合点,双方有较高的契合度。沈贵鹏教授和周萍副研究员为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导师,能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和中心的日常工作指导学生的论文研究和教学实践,起到了纽带作用,中心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目前研究生支部中大部分核心成员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并顺利毕业:支部书记刘蓉现在华东理工大学当辅导员,支委杨慧勤获得国家心理咨询二级资格证书后在上海一所中学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赵成志同学被评为校优秀硕士毕业生,现在中国计量大学从事辅导员工作。

三、结对共建活动的实践反思

共建支部要有较高的契合度我们认为共建的两个支部要有比较一致的活动目标,有利于双方的共赢,成员之间联系要比较紧密,活动开展比较方便。这些因素是确保取得实效的关键。

教师卓越中心党支部

2013年6月8日

教师卓越中心结对共建活动

——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感

从2012年3月14日至4月6日,教师卓越中心支部沈贵鹏和周萍与人文学院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合作举办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次团体辅导活动共举行了四次,面向的团体辅导成员为全校研究生,主题为研究生异性交往团体辅导,旨在帮助研究生提高异性交往的能力,拓宽生活交际圈。

我参与了此次团体辅导活动,感觉收益颇丰。从筛选成员到组织成员进行团体辅导活动,我都全程参与了,这充分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也提高了我的团体心理辅导水平,是一次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丰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从中也结识了很多研究生成员,让我有机会与这些有缘人发生心灵上的交会。

在辅导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操作上的困难。每一次活动之后,我和刘蓉都会分享彼此的感受,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幸好有督导老师及时指导我们,给了我们专业上的指点。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能有机会发挥我们的专长,查漏补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此次辅导活动得到了很多研究生的支持,辅导之后的反响也不错,取得了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

希望以后还能多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党组织活动,同时也加强了党组织成员的联系,带领大家共同成长。

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支委:杨慧勤

结对共建个人体会

自2011年9月,教师卓越中心党支部和我支部合作共建以来,两个支部紧紧围绕“创先争优促发展,结对共建齐攀登”为中心,陆续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十分有益的支部共建活动。

我是人文学院10级教育学原理党支部书记,也是在整个共建活动中觉得收获最多的学生之一。合作共建增加了更多与沈贵鹏教授、周萍教授等老师们的接触与交流,老师们平时都比较关心支部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给了大家很多的关怀和帮助。接下来我将简要对这近了两年的支部共建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回顾。

首先,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的毕业论文《青少年公益心培育》是导师沈贵鹏主持的教育部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开启了我的思路与视野。在困顿与迷惘的时候,非常庆幸能够有老师们给予我支持和帮助。

其次,教师技能得到加强。参与聆听新教师试讲(微格教学)、“感知海外大学教育”专题讲座和2012年江南大学青年教师会讲,这是教师卓越中心打造的江南大学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作为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学生,也是未来的新教师的我们,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卓越中心定期还开设了“卓越讲坛”和“ 精品展坛”。班里同学的参与度高,这是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新教师做好准备的一个绝好机会,。卓越中心党支部为我支部研究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期间,我支部也辅助卓越中心党支部的工作,为比赛计分和撰写新闻稿,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最后,在专业实践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2012年3月,我和支部同学组建了一支“零距离”心理团队,旨在打造服务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平台。我和杨慧勤共同主持了为4期持续1个多月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我们的导师就是教师卓越中心支部的沈贵鹏导师和周萍导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此次团体辅导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升。

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给予我们的关怀,在学习与生活中给予的帮助与支持,至今仍铭记于心。光阴如梭,转眼我们已经要走向工作的岗位,但在支部共建中不断攀登进取的精神,我们会继续传承下去,导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会好好珍存。

2010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支部书记:刘蓉

2013年6月8日




上一条:教务处党支部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共建总结


下一条:机关纪监审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研究生支部结对共建总结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165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0599(10599),85913700(13700)

服务邮箱:jgdw@jiangnan.edu.cn